新闻资讯

英国FORMAT摄影节邀请展[Re]Source——多维的土地

2023/11/08



640.jpg



长久以来,西方艺术曾深陷于一种教条,即认为艺术应当是对自然的完美模仿。而过往的艺术史学者对风景体裁的建构也导致了艺术家们倾向于粉饰社会的不平等,掩盖塑造土地的历史进程。风景逐渐沦为选择性、理想化,甚至是虚构的表征。

 

直至六七十年代,许多当代摄影领域的艺术家希望放下打破风景表征的历史包袱,因此开始寻求新的道路与视角。1975年,威廉·詹金斯(William Jenkins)策划的“新地形学:人为改变的风景摄影”(New Topographics: Photographs of a Man-altered Landscape)展览,为艺术家们带来了一股新风。他们承继尤金·阿杰(Eugène Atget)、沃克·埃文斯(Walker Evans)和爱德华·鲁沙(Edward Ruscha)的精神,观察眼前正在发生巨变的环境。

 

从那以后,更多摄影师受到鼓舞,纷纷将视角转向全球化和城市化对土地造成的影响,尤其是风景形式的同质化、模拟化和“迪斯尼”化。而在艺术界之外,历史学家、哲学家、地理学家、社会学家也对风景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这些讨论并非总是直接影响摄影项目,但它们逐渐渗透到更广阔的文化土壤中,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灵感,迫使我们从更多的维度来审视风景。风景不再是固定、单一、明确的概念,而是流动、多元、模糊的概念。因此,艺术家们也需要对摄影实践的表意能力有更多思考,以更有效的姿态探寻表象之外的维度。

 

 





 

 

2023年,英国FORMAT摄影节的策展人妮芙·特里西(Niamh Treacy)在丽水摄影节策划了一场名为“回源”(Re[Source])的展览。策展人意在通过七位艺术家的作品,探讨我们与土地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这里的“回源”(Re[Source])可有两解:一方面,它指的是回归土地,重新认识和理解土地。另一方面,它也指的是我们对自身的回溯,重新审视和反思自身。

 

而这里的“土地”也不仅仅是一个物理实体,更是一个包含了社会、心理、文化、美学等多个层面的复杂网络。这些艺术家或是从政治社会的视角去感受一个地域的生命状态,并以协作的方式切身参与其中;或是回归社会纪实的传统,记录那些濒临消逝的事物;或是聚焦于感官和心理体验的维度,追寻自然与精神的连接;当然,在每个作者的实践中,这些特点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我们无需用刻板的分类法来划分他们,或者用形式或风格的因素来排列他们。

 

640.png





燃不尽丨艾丽西亚·布鲁斯

I Burn But I Am Not Consumed丨Alicia Bruce

 

艾丽西亚·布鲁斯(Alicia Bruce)的项目“烧不尽”(I Burn But I Am Not Consumed)是一个关于权力和抵抗的故事。布鲁斯利用照片、档案和居民们的书面证词之间的对话,以及它们各自所承担的修辞作用,记录了苏格兰海岸梅尼村民与特朗普之间持续十余年的恩怨,展示了这群普通人如何面对强权和暴力对于其故乡土地的肆意践踏。在这个项目中,土地不仅是一种自然资源,也是一种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的象征。布鲁斯用她的摄影作品,为这些被边缘化和无视的人们发声,也为他们的抗争提供支持和证据。对布鲁斯而言,摄影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政治行为,是揭示历史真相、反抗强权暴力的工具。伊扎·斯拉维(Yzza Slaoui)关注的话题同样残酷。“坦德拉拉,敬上“(Sincerely, Tendrara)聚焦于摩洛哥的贝尼吉尔游牧民族。沙漠化、干旱和政策压力迫使他们放弃了祖先流传下来的畜牧文化和生活方式,从牧场流散到城镇。在此过程中,他们失去的不仅是生计,更是自我的文化认同。斯拉维用她敏锐而温柔的镜头记录了这些人们在变迁中面临的困境和茫然。
 

 

640.jpg





坦德拉拉,敬上丨伊扎·斯拉维

Sincerely, Tendrara丨Yzza Slaoui

 

谁能真正欣赏风景?谁又注定要受苦?从古至今,对文化精英阶层而言,自然是闲暇之地,它们总是忽略,或者说希望忽略耕作渔猎所涉及的艰苦劳作。然而,恰是这些劳作成果在供给着他们的赏景意趣。穆罕默德·法兹拉·拉比·法提克(Md Fazla Rabbi Fatiq)的项目“茶园隐迹”(Dark Garden)正是在关注这样一个问题。这个项目拍摄于孟加拉国东北部的锡尔赫特。这里是英国殖民者在19世纪中叶建立的第一个茶叶种植区。这里的茶园风光如画,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和摄影师,但却掩盖了茶园劳工的悲惨境遇。这些劳工是英国殖民者从印度各地引进的,他们每日辛勤劳作,却只得到微薄的工资。他们缺乏教育机会,也没有任何工作权利。他们被困在这片美丽而残酷的土地上,没有任何出路。法提克有意将美丽的景致与艰辛的劳作并置,试图揭露风景背后的真相。

 

640.jpg


茶园隐迹丨穆罕默德·拉比·法兹拉·法提克

Dark Garden丨Md Fazla Rabbi Fatiq

 

亚历山德罗·马拉马奇(Alessandro Mallamaci)的项目“美丽之地“(A Beautiful Place)拍摄的是意大利的卡拉布里亚,这是一处复杂的土地。这里既有令人惊叹的自然风光,也有肆意开发的建筑群;既有未经人破坏的自然,也有人类活动留下的污渍;既有历史文化的印记,也有工业文明的垃圾;既有富有魅力的民俗文化,也有黑手党势力的操控。马拉马奇不固守于一次拍摄所得,而是乐于反复回顾,将自己抛掷到土地之上,反复审视自己的感知和理解是否有所改变。在展览中,他也融入了当地的声响和文学家的描述,试图在经验感知、个人记忆和集体想象之间开辟出一个非既定的空间,来展现这片复杂、融合、差异的土地。

 


640.jpg





美丽之地丨亚历山德罗·马拉马奇

Un luogo bello (A Beautiful Place)丨Alessandro Mallamaci

 

同样将自我抛掷到土地上的还有玛丽·法米兰特(Mary Farmilant)。“森林里的祖母”(Grandma in the Trees)记录了她婆婆维尔丹尼所生活的森林。她是奥吉布瓦族部落的长老,隐居于北部森林里的拉克迪弗朗博保留地。法米兰特的孩子们认为她是个神奇的人,因为她知晓浆果的生长、熟悉草木的名字、了解鱼儿的藏身之所。因此孩子们称她为森林里的祖母。在她离世后,法米兰特重返森林,试图感受和捕捉维尔丹尼与森林之间的关系。安妮·惠斯顿·斯皮恩(Anne Whiston Spirn)在《风景的语言》(The Language of Landscape)一书中,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她把风景比作最初的文本,比作人类的母语。人类的祖先是在自然的怀抱中生活的,他们用身体来摸索、观察、倾听、嗅闻、享用他们周遭的土地。他们与环境的互动,或者说他们所面对的风景,就是他们生存的规则:云朵、天空、光线预示着天气;树木引导着水源和食物;动物的叫声提醒着危险。在法米兰特的项目中,风景似乎是一个可以习得并代代相传的思维形式,而非“有闲阶级”独有的现代概念。

 





640.jpg


森林里的祖母丨玛丽·法米兰特

Grandma in the Trees丨Mary Farmilant

 

翁唯(Wei Weng)将这种精神与自然共鸣的讨论扩展到不同文化之间。在这次展览里,艺术家挑选了四段故事片段:“入海之记忆之门”、“入海之精气神”、“海之母”、“海上桃花源”。这些片段饱含着一层层的蜕变,翁唯不仅在其中融入了中国和丹麦的文学色彩,也通过雕塑记录、文字和图片的组合,极力引导读者和观众沉浸于一种冷水冲击的感官体验。
 

 

640.jpg





在水一方丨翁唯

Water Refuge丨Wei Weng

 

AJR 莫克森(AJR Moxon)的作品“光之物语”(Materiality of Light)是关于光的采集、运用和保存。他用自制的望远镜将漆黑天空中流淌着的星光定格在相纸之上。这些星光来自千万年前,观者能够从凝视这些图像中感受那些来自“深层时间”的光芒。此外,艺术家还用古老而珍贵的材料(如沼泽橡木和燧石)制作了三维的作品。莫克森将这些作品称为一种“宇宙考古学”的实践,他从无垠的宇宙中截取并保存了一小块空间和时间,让物体本身所蕴含的岁月与记录在纸面上的光年形成了奇妙的对话。在莫克森的作品中,记录材料、被记录材料和机器理性的功能都得到了充分的调用。
 

 

640.png





光之物语丨AJR 莫克森

Materiality of Light丨AJR Moxon

 

这七位艺术家的作品,展现了我们与土地之间的多维而复杂的关系。他们不仅关注土地的物理形态,也关注土地的社会文化意义。他们不仅记录土地的现状,也反思土地的历史和未来。这场展览既关于土地,也关于我们。
 

文章作者丨郑德馨

 


 展览现场 

 


 640.jpg





 

 

展览地点:丽水市美术馆负一层

展览时间:2023.11.06-2023.12.31